目录
特色栏目·海外华人研究
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在中亚的传播——以吉尔吉斯斯坦卡拉科尔为例王希隆;1-8
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与认同研究——以中亚的“东干”(dunggan)为个案杨文炯;9-18
生存理性与族群认同——基于中亚东干人族群认同历史过程的个案观察张科;19-25
草原文明与绿洲文明的互动:中亚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——基于华人“东干”成功的文化适应而引发的思考李建宗;26-31
中亚华人、互惠实践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——以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为例马海龙;32-38民族学研究
边疆研究的传承:历史溯源与现实思考——以陶云逵先生边疆研究为例高永久;冯辉;39-44
托茂再考杨德亮;45-56
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:逻辑起点、实践困境及路径转向李子华;57-62
惯习、礼法与秩序:近世清水江下游地区的“关系清白”研究——基于对“三类‘清白’文书”的考察盘应福;63-70
历史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波动驱动因素的考察及反思崔思朋;71-79
民族乡村振兴中特色村寨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发展路径优化——以浙西南畲族民族村为例邵青;周鸿勇;80-86人类学研究
西方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刘海涛;87-95
原逻辑与物的能动性——以《阿赞德人的巫术、神谕和魔法》为例的讨论张亚辉;李菲菲;96-102
网络社会的认同重构:理解城市流动少数民族群聚现象的一种路径孙嫱;刘东旭;103-108
文本、权力与话语——《民国化平县志》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樊莹;109-115
城市外来穆斯林关系网络的类型、结构与形成机制——以厦门“西北拉面馆”为中心的人类学考察杨正军;116-123
“脚下”的人生:修脚工身份地位变迁的社会史考察王文涛;124-130历史学研究
元代“畏兀人”塔塔统阿族出达靼说杨富学;葛启航;131-137
简论历史上蒙古族迁入甘青地区的特点及影响秦永章;138-142
清代大通县札马图金矿开采史略——以档案资料为中心王祥伟;143-149
抗战时期西南“省际互助缉私”述论——以川滇黔三省为考察中心高晓波;150-158
清康雍年间盛京城乡旗民划界探析——以盛京内务府抄存档案《黑图档》为中心李小雪;常建华;159-168藏学研究
试析民国报刊文章中的“西藏女权”话语王蓓;169-178
新中国初期藏族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——以1950年代藏族民歌为中心的考察董玫;179-185
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:记忆视阈下的藏族祝赞词研究柔金措毛;186-192
逢机遘会(1912~1932):华西学校与民国巴塘新式精英兴起的关系研究刘欢;193-200宗教学研究
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与慈悲实践的多样性——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田野考察何明;钟小鑫;201-206
祭品的“经权”逻辑——一个仪式解释的本土观点及其扩展讨论石峰;207-214
圣俗融合的实践与民间信仰空间扩展——一个闽南渔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陈琼;215-221
绵延中的断裂:云南景颇族传统伦理的现代变迁李叶;222-228
新时代民族学发展与协同创新——中国民族学学会2019年高层论坛会议综述马文利;2+229